钱塘湖春行教案(2023年)

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教案(2023年),供大家参考。

钱塘湖春行教案(2023年)

教学案例简称教案,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、反思而写成的文字。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钱塘湖春行教案3篇,欢迎品鉴!

  教学分析:

  一、教学目标:

  1.掌握朗读技巧,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。

  2.品味语言,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,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。

  3.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,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。

  二、教学重难点:

  朗读并背诵;
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,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;
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。

  三、课时安排:

  1课时

  四、课前准备:

  1.制作导学案,布置学生查找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,思考本课的重难点问题。

  2.多媒体PPT课件辅助教学。

  教学过程设计:

  一、激情导入:

  同学们,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。”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?对,西湖。人们常说: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”在美丽的西子湖畔,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,更有一首首动人的、优美的诗篇。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《钱塘湖春行》,它的作者是——白居易。

  二、初读诗歌:

  (一)读准字音、节奏:

  师:请同学们拿出之前所预习的导学案。我们在学习一首诗之前,首先是要去读它。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全诗。

  生读。

  师: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他(她)的朗读,认为他哪些地方需要改进,做出示范。

  预设:学生可能评价字音、朗读节奏或是情感方面,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,做相应点评或补充。

 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先在书上划分出诗歌的节奏,根据学生的划分,教师引导主要可以按照二二三的节拍来划分,只是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“声断气不断,音断意相连”,注意气息的运用,不要刻意停顿。

  生齐读。

  (二)读出韵律:

  师:找出这首诗的韵脚

  生:西、低、泥、蹄、堤

  师:介绍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,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。方法指导:押韵是为了让整首诗听起来更朗朗上口、音韵和谐、便于记诵。我们在读律诗时,对于押韵的字要稍微拖长一点,再齐读。

  师:过渡:读准节拍和韵律还不够,还要读出感情,怎样读出感情呢?必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,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。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具体的看看这首诗的内容。

  三、品读诗歌:

  (一)解题

  师: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的标题

  生读。

  师:从标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?

  生:地点:钱塘湖;
时间:春天;
事情:游览。

  连成一句话:作者春天前往钱塘湖(西湖)游览

  (二)品读首联

  师:写文章时要紧扣标题,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。先看首联是如何紧扣标题来写的?即首联中的哪些词语能够与标题中的词语对应?

  预设:结合书上注释,孤山寺、贾公亭是西湖特有的,紧扣“钱塘湖”

  结合书上注释解释,水面初平和云脚低紧扣“春”

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,结合朱自清《春》中的“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”和浮云低垂,与水相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。

  师帮助学生找怎么样紧扣题目中的“行”,从“北”和“西”,可以看出作者是边走边看,从孤山寺的北面,到贾公亭的西边,明白作者出游的行踪。

  齐读首联

  (三)品读颔联和颈联

  师:从题目和首联看出,作者在春天来到西湖,从孤山寺出发,经过贾公亭,作者放眼望去,春水初涨,与堤岸齐平,浮云低垂,同湖面相连。那么,除了水面和云脚以外,作者还看到了哪些景物呢?继续往下读。

  生:从颔联和颈联找出:早莺新燕乱花浅草

  师:颔联中的早莺和新燕都属于——动物,颈联中的乱花和浅草都属于——植物,莺是春天的歌者,燕是春天的信使,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,新生的草,这又是作者看到的初春的一番美丽景象。颔联中的“争”采用了——拟人的修辞,“争”和“啄”通过动物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,这两个字要重读。

  一起齐读颔联和颈联。

  师:老师我在讲课的时候呢,喜欢让我的'学生动脑去发现问题、思考问题,用自己的双眼和真情去感受文本,不迷信权威。那这首《钱塘湖春行》呢,是千古流传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家名篇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颔联和颈联。但是我们今天要来做一个小小的挑战,我们来做一个游戏,挑战白居易,我们把颔联和颈联七言改为五言,大家看行不行。怎么改?讨论一下,不只有一种改法。

  预设:早莺争暖树,新燕啄春泥。几莺争暖树,家燕啄春泥。

  师:强调,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,要构成对偶句,在你改完之后也要构成对偶句。

  预设:花欲迷人眼,草能没马蹄。乱花欲迷眼,浅草能没蹄。

  乱花迷人眼,浅草没马蹄。

  师:改了之后可不可以?请你针对某一种改法说一说不能改的理由。

  预设:1.颔联中的“几处”,“谁家”去掉后,可以理解为“处处”、“家家”,不能更好体现“初春”之景。同理,去掉“早”和“新”也一样。

  师补充:2.颈联中的“乱”字写出的是诗人边走边看,时间久了,眼前一片姹紫嫣红,使人目不暇接,便有迷乱之感,这样写,暗切题中的“行”字;
而草刚初生,故“浅”,也是早春景象,去掉后不符合诗意。

  3.“渐欲”是“渐渐就要”的意思,强调一个动态过程;
“才能”是“刚刚能够”的意思,强调程度,这两个词也恰好描绘的西湖初春的景象,让人想到过不了多久,这里就会姹紫嫣红开遍,呈现出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热闹景象。

  4.至于去掉“人”和“马”,唐朝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,马在浅草上轻快地走,人的心情自然也感到舒适,加上如此的美景,不禁让人联想到真是“踏花归去马蹄香啊!况且删掉“人“和“马”,就让整首诗缺乏了画面感。

  师:从刚才挑战白居易的游戏中我们发现,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,所谓“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”,往往一个字,一个词就是一幅画,一个生活场景,一段历程,让人遐想,引人深思。虽然我们挑战失败,但也让我们明白:在读诗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一概而过,很难发现其中的韵味,只有仔细推敲,用心品味,让诗歌浸润心灵,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,才能品到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;
“红杏枝头春意”这样的炼字,才会浮现“著一字而意境全出”的画面。

  师:大家闭着眼睛试背一下这两联。

  (四)品读尾联

  通过刚才的分析,前三联写的都是“初春”之景。我们经常说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写景肯定包含有抒情,那试想你是白居易,在一个最美的季节,来到美丽的西湖,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象,你的心情会怎样?(喜悦)那作者的心情是否和你猜想的一样呢?你从哪一联知道的——尾联

  齐读尾联。

  师:尾联中有一个字说明了他的感情?——爱

  作者最喜爱的是不是刚才看到的景物?不是。最喜爱——白沙提。

  他有一个动作表明了,是“行不足”。“行不足”是因为“看不够”,诗人从孤山寺到贾公亭,再到白沙提,最流连忘返的就是“白沙堤”,写到这,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。白沙提有什么好?——“绿杨阴里”,初春时候,柳条将舒未舒,除了这点,“白沙堤”到底怎样美,我们不知道,作者也不再写,留下含蓄的结尾让我们去回味和想象,这也是诗歌的精妙之处。

  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,那现在除了准确、流利,还应该做到——有感情(喜悦),请你带着喜悦的心情自己读一读。

  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悦的感情给我们读一读。

  时间充足可以教师范读,学生小声跟读。

  四、悟读诗歌:

  过渡: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,老师的朗读不过也就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。相信大家通过练习,也一样可以读得很好。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吧。

  优秀的写景的诗篇往往都是“诗中有画”,诗歌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,现在设想你穿越时空,梦回唐朝,来的美丽的西子湖畔,利用这首诗中的景象,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,运用联想和想象,用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。

  妙笔生花:

  在……中,我仿佛看到了……

  在……中,我仿佛听到了……

  在……中,我仿佛感受到了……

  请两三名同学交流。

  五、拓展延伸:

  收集有关描绘西湖或早春景象的诗句,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。

  教学目标

  知识目标:有感情地朗读、背诵诗歌。

  能力目标: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,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。

  情感目标: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。

  教学重点

  通过精读、诵读、美读,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美、语言美,受到美的熏陶。

  教学难点

  品味语言,体会诗的意境。

  教学方法

  诵读为主,学生为主,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。

  教学用具:多媒体课件

  授课时数:1课时

  教学过程

  一、创设情景

  1、导入新课

  2、作者简介

  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著名诗人。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,重视讽喻,崇尚简单易懂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《长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。

  二、揭示目标

  1、有感情的朗读、背诵诗歌;

  2、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;

  3、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。

  三、整体感知

  1、点名朗读,同学纠正。

  2、听录音朗读,感染学生。(注意听准字音、划出节奏、标出韵脚)

  3、学生齐读诗歌一遍(注意读出情感,读出韵味)。

  (1)、通过诗歌的题目,我们可以发现什么信息?大家猜一下作者是如何游西湖的?

  (2)、作者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呢?

  (3)、此诗写的是西湖什么时候的景色?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?

  四、二读课文,理解内容。

  1、请放声朗读诗歌,对照课文下注释,理解诗句意思。如有疑难,可与同桌讨论,也可举手问老师。

  2、生自学;
师巡视;
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。

  3、指名学生译讲诗歌。

  五、三读课文,品味探究。

  1、诗中为突出早春的特点,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?

  2、“几处”为什么不是“处处”?“谁家”为什么不是“家家”?

  3、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

  4、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?

  5、师生共同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。

  六、拓展延伸

  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?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

  1、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
  2、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
  3、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

  4、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
  七、课堂达标训练

  1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

  (1)“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”中的“渐欲”和“才能”表现了()

  (2)这首诗是写()作者的兴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,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()

  八、课外作业

  1.背诵、默写全诗。

  2.根据你对《钱塘湖春行》的理解,把它改写为一篇小短文,题目自拟。

  九、教师寄语

  最后老师根据这首小诗,送给大家一幅对联,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富有诗情、诗心之人:

  莺歌燕舞,姹紫嫣红,西湖处处春明媚

  诗情画意,齐欢同乐,心海时时爱暖盈

  板书设计:

  钱塘湖春行

  白居易

  孤山寺水涨云舒

  贾公亭游春莺歌燕舞

  白沙堤踪踪花乱草绿

  西湖早春图(最爱)

  教学目的

  1、知识:背诵这首诗;理解诗的意境,体会作者情感。

  2、能力:诵读能力;联想、想象能力。

  3、德育:陶冶美的情操。

  4、重点目标:诵读这首诗。

  5、目标难点:理解诗的意境。

  教学过程

  (一)检查上首诗的默写。

  (二)背景和作者介绍。

 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(公元823年)任杭州刺史时写的。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,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。

  (三)齐读本诗二遍。

  (四)理解此诗的意境

  “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”这两句是近景,从大处落笔,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。“初平”写春水漾满湖堤。“云脚低”写远望白云朵朵,似与湖水相接。

  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”这两句是近景,写高处,写莺、燕的动态。莺是春的歌手,燕是春的信使,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。“诗眼”在“早”“新”两个字上:“几处”而不是“处处”,“争暖树”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,可见是“早莺”。“谁家”而不是“家家”,“啄春泥”则是刚刚开始筑巢,可见是“新燕”。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。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,不是实问,也不是存疑,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。

  “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”这两句也是近景,写地上的.花草,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。走马看花,姹紫嫣红,使人目不暇接,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。春草虽茂,但却不高,也才刚刚没过马蹄。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,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。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。

  “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荫里白沙堤。”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,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。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,留连忘返了。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。

推荐访问:教案 钱塘 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教案 钱塘湖春行教案3篇 《钱塘湖春行》教案